企业动态
Press Release
企業動態
Press Release
紫荆文化亮相文博会发布多个重磅文化项目
时间:2021-09-28 来源:凤凰网
紫荊文化亮相文博會發佈多個重磅文化項目
時間:2021-09-28 來源:凤凰网
Bauhinia Culture Appears in ICIF and Releases Several Important Cultural Projects
time:2021-09-28 source:凤凰网

“紫荆文化集团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将充分发掘拓展境内外优质文化资源,打造影响力覆盖港澳台和东南亚、辐射全球的文化旗舰。”


9月22日上午,紫荆文化集团重点文化项目发布会在深圳滨海演艺中心举行。9月23日,第十七届文博会将在深圳拉开帷幕,紫荆文化集团将携直属企业组团参展。作为首次整体公开亮相的配套活动,紫荆文化集团此次发布了多个重磅文化项目,主要有:大同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紫荆文化广场——京港特色文化科技产业园、紫荆新媒体及紫荆研究院、“墨库”阅读平台、新书《香港志》《盲人中小学生无障碍阅读工程》、三星堆主题系列推广活动、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电视剧《狮子山下·情》《守城者》。这些文化项目遍及新闻出版、文旅演艺、影视等多个产业,展示了紫荆文化集团在文化领域的丰富业态。

紫荆文化集团总经理文宏武致辞


紫荆文化集团总经理文宏武在致辞中说,紫荆文化集团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将充分发掘拓展境内外优质文化资源,打造业务布局完整、管理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强,影响力覆盖港澳台和东南亚、辐射全球的文化旗舰。


紫荆文化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作为一家综合性大型骨干文化央企,该集团采取深圳、香港双总部管理模式,立足香港,深耕大湾区,重点发展影视产业、传媒资讯、出版发行、文旅演艺、金融投资等五大业务板块。旗下目前拥有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基金报社、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紫荆杂志社、银都机构有限公司、香港联艺机构有限公司等直属企业,是凤凰卫视的第一大股东。


大同出版传媒揭牌


一、大同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9月22日,大同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由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学习出版社有限公司、五洲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股东单位分别是文化、教育出版、理论读物出版、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的权威机构。在当日举办的紫荆文化集团重点文化项目发布会上,紫荆文化集团董事长毛超峰、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冯云生、学习出版社总编辑杨梦东、五洲出版传媒总编辑井水清共同为大同出版传媒揭牌。


公司将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投身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推动港澳与内地文化交流,增强港澳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共识,构建覆盖港澳台和东南亚、辐射全球的出版、发行网络和文化教育交流平台。


“大同”取“天下大同”之意,与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兼爱非攻、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一脉相承,代表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反映建设一个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


大同出版传媒将打造出版发行、文化教育交流、文化研究三大业务板块。出版发行板块重点编辑出版发行教材、教辅,大文化、大教育类出版物,积极拓展数字出版和网络内容产业。文化教育交流板块采取“出版+教育实践”方式,开展青少年研学、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和教师学习交流活动。文化研究板块以大湾区文化发展、对外文化传播等为重点方向,开展专题研究。


二、京港特色文化产业园 紫荆文化广场正式亮相


作为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重要配套活动,紫荆文化广场项目在9月22日的紫荆文化集团重点文化项目发布会上正式亮相。项目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投入使用。


紫荆文化广场


紫荆文化广场由紫荆文化集团旗下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具有京港特色的文化科技产业园,旨在打造京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


紫荆文化广场将努力打造成为北京“国际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要组成部分、京港文化交流中心和京港青年创业基地、北京5G+8K新视听产业示范基地等,为京港两地产业科文融合发展、对外文化与科技交流发挥重要作用。为支持和服务港澳青年在京创业,园区特别设立2000平方米的港澳青年在京创业共享空间,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紫荆文化广场以“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业态定位,吸引出版、视听科技、网络直播、影视、动漫、网络文学、游戏电竞、人工智能等企业入驻园区,形成新视听产业中心、高端防伪证照研发中心、科文融合创新中心、数字文化产业中心、紫荆文化空间、紫荆公寓等六大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入园企业可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等多重优惠政策。园区内现已启动的项目有:高端防伪证照研发生产、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特色书店、饶宗颐文化馆、紫荆文化博物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常设名家精品展馆等。


三、紫荆新媒体、紫荆研究院一起发布


9月22日,紫荆文化集团在深圳举办重点文化项目发布会,集团旗下紫荆杂志社现场发布了紫荆新媒体、紫荆研究院。


《紫荆》杂志于1990年10月创刊,是香港唯一权威传播中央精神的时政类期刊。据紫荆杂志社副社长袁建介绍,面对传媒生态和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杂志社努力打造“网上新紫荆”,初步形成“两网四号多平台”新媒体矩阵。推出粤语AI合成主播、智能化生产“直播态”现场短视频,积极探索具有香港特点的媒体融合路径,在2021年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权威榜单中稳居港澳台地区期刊新媒体首位,社交媒体影响力在港澳台地区所有媒体类型中排名第5位。


紫荆研究院通过调查研究、政策分析、论坛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研究香港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社会问题。针对出台香港国安法、爱国者治港、选举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进行了十余次民意调查,成为洞察香港热点舆论的重要风向标。每年举办“一国两制”与基本法论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十余场高端论坛,形成杂志社品牌活动。特别是今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紫荆文化集团主办,紫荆杂志社承办的“百年大党国际学术研讨会”,是首次在境外举办的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


四、自主研发的内容阅读社群平台 墨库APP正式发布


9月22日,作为全国重要港台及国际图书进口与批发机构的中华商务贸易公司(以下简称“中商贸易”),在深圳发布一款自主研发的内容阅读社群平台——墨库App。


墨库App新品发布


墨库App是一个集国际前沿阅读内容社交与在线线下一体化新零售解决方案于一身的全新平台,以内地、港台、欧美、日韩图书出版海量数据为基础,以中商贸易现有的200万用户及每天新增的6000+个人订单为个人内容生产者,以出版社、图书专业媒体、图书营销机构以及周边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展览馆、地方志中心)等为专业机构内容生产者,为使用者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和社交体验。旨在打造内地读者首选的评书、荐书、阅读、购书一体化社交平台,海内外出版社首选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以及内地读者一站阅全球、一站购全球的平台。


墨库提供全球新书发布、行业信息、评书、荐书、看书、购书、圈子交友、写作和学习等多元服务,以图文、视频、直播和音讯等多种表现形式,建构线上线下结合的运营形态,形成兼具“看、读、听、播、评、学、购、赚(带货)、交(社交)、写”等多种功能的全球读书、购书内容社群与交易平台。


据中商贸易总经理唐建元介绍,墨库App还将向书影音、创意产品及会展等领域延伸,打造综合性文化服务与消费平台。


五、首部以香港冠名的地方志首册亮相


体现香港与祖国命运与共、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脉,《香港志》首册《总述 大事记》隆重亮相。


《香港志》新书发布


《香港志》是首部正式以香港冠名的地方志,由团结香港基金旗下的非牟利机构“香港地方志中心”牵头编纂,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记述范围横跨7000年历史变迁,上溯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活动,下至2017年7月1日特区第五届特区政府的成立。整部《香港志》设有10个部类,涵盖自然、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物等,综合为66卷篇目,近300个单元,约2,500万字,共42册分阶段出版,预计2027年香港回归30周年时全部完成。《总述 大事记》是整部《香港志》的开篇,内容分为5个单元,记录自上古至2017年间,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共6000多件大事。


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认为,《香港志》准确、客观、系统、全面记录香港7,000年的社会风貌、时代变迁,具有非常崇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书中记载的是香港人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动人故事,体现了香港与祖国命运与共、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脉,香港学者存真求实、严谨细致的学术精神,以及香港各界踊跃参与、众志成城的民间力量。他深信,细心阅读《香港志》,深入认识香港的前世今生,定能启发港人同舟共济,合力为香港未来谱写更辉煌的新篇章。


《香港志》编审委员会首席召集人、香港大学前副校长李焯芬表示,该志书的编撰采用“让数据说话”的编修手法,为达致“存史”之目的,编修者须在对原始数据作筛选、考证、提炼等基础上,客观、完整记述某事的始末、过程中的重要节点。编纂过程遵循“史实为记,述而不论”的原则,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香港百年变迁,鉴古知今,启迪未来。


联合出版集团助理总裁应中伟在发布会上介绍,《香港志》首册《总述 大事记》出版后荣获众多出版奖项,包括第三届“香港出版双年奖”社会科学类出版奖及市场策划大奖,并已入围第十四届“香港书奖”。


六、国内首创的盲用数字化人机交互学习系统发布


9月22日,国内首创的盲用数字化人机交互学习系统《盲人中小学生无障碍阅读工程》在深圳发布。。


《盲人中小学生无障碍阅读工程》是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项目主要使用群体为小学、初中以及接受盲人职业教育的盲人学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为基础,以特殊职业教育为延伸,并收入了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列出的课外阅读必读和选读书目内容,同时根据盲人教育特点,设置了“教育百科”和“自然界声音专用库”等,形成了一整套全方位的盲文教育有声读物工程。该项目第一期工程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助理总经理谢文勇在首发仪式上介绍,《盲人中小学生无障碍阅读工程》总出版规模为358册文本,录制音源规模为2048小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中、小学各科教材,《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读书目、选读书目,特殊教育课程,教育资源百科、盲残教育的《自然界声音专用库》,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的盲文教育有声读物工程。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和自然界有声音源库以MP3/WAV的格式文件,运用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数字无障碍信息系统,即DAISY进行盲用化改造,将普通的文字转换成盲文,并通过盲文点显器显示出来,让盲人学生脱开盲文教材,在课堂上一边听着声音,一边触摸点显器,达到和正常人一样无障碍学习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了盲人学生因为视力障碍无法普及学习的问题,为盲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数字化、无障碍的学习和阅读系统。首发仪式现场播放盲文教师陈池林操作系统的短片,展示如何使用这套系统无障碍学习。


目前,系统已提供给全国20万个盲人阅读终端机、盲校和公共图书馆使用,正在持续推进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推广使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际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原副主席杨佳,在审读本项目的过程中深有感触地说:“这是我国以实际行动履行《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第24条(教育)方面的典范。系统研制成功和推广应用,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九年义务制特殊教育法规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也让在校视障学生在学习手段上多了一种选择。”


七、彩灯展览、云展播、原创中文音乐剧等三星堆主题系列推广活动发布


三星堆遗址问世近百年来,历经多次重大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总体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实证。为了让国内外公众更好了解三星堆文化,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德阳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举办“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


三星堆室内微缩彩灯光影全球巡展


作为“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全球推广项目之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旗下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携手自贡灯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倾力打造三星堆文化全球推广团队,未来两年将在境内举办“三星堆室内微缩彩灯光影全国巡展”,以彩灯展览+全球云共赏、云展播、云互动的“线下+线上”形式,传播和推广三星堆文化。待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后,主办方还将举行三星堆主题彩灯全球巡展,向全世界讲述以三星堆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三星堆室内微缩彩灯光影巡展,将面积8000平方米、层高12米的室内空间作为展示区域,以三星堆考古文物和文化内涵为载体,按时间轴划分为古蜀大祭祀、古蜀人农牧渔猎、古蜀人生活住宿环境、古蜀人烧陶铸铜治玉、古蜀人治水、五大古蜀王朝和移动博物馆共7个展陈区域,融传统彩灯手工技艺与高科技数字化多媒体呈现手段为一体,以“文化+科技”、“文创+科创”的创新形式赋能彩灯展示,有机融入演艺、文创、商贸、娱乐、美食等时尚元素,以嘉年华的形式立体再现古老、神秘的三星堆。


《三星堆》原创中文音乐剧


《三星堆》原创中文音乐剧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另一入选项目,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旗下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及关联公司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携手打造,汇聚国内外顶尖团队,探索中国故事国际化传播理念,以艺术的方式提取三星堆遗址文化内核,打造“神游三星堆”的音乐之旅,升华古文物的人文精神,让中国文物在世界舞台上活起来。


未来,大型原创音乐剧《三星堆》将首先进行国内巡演,国际条件允许后将依托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赴境外演出,之后将在四川进行驻演,进一步加深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演艺舞台向世界展现四川的诗情和意境。演出的同时,也将推出“探秘三星堆”线上大师课,以文化演出的视角解读古老神秘的三星堆,将“舞台、科技、古老、鲜活”等看似无关的词汇融合起来,多维度推广三星堆文化。


八、舞台剧《两京十五日》 10月下旬在京首演


9月24日,香港著名导演高志森携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主创团队现身深圳滨海演艺中心,为该剧首演预热。该剧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总出品,旗下中演院线总制作,中央戏剧学院联合出品,将于10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并随即开展全国巡演,预计演出30-40场,并拟于明年赴港澳地区演出,助力内地与港澳文化艺术交流互动。



发布会现场,高志森导演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创作心得,主演肖顺尧演唱了主题曲《云树之思》,太子朱瞻基扮演者冷纪元配合表演古典舞。


传统风:古装IP的新式表达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为历史题材作品,与同名原著小说一脉相承,通过曲折惊险的故事,结合对风物人情的描写,以小见大探讨历史与命运的深刻主题,展现明朝乃至中国的丰厚文化。通过讲述京杭大运河沿线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展现了运河两岸的风情和人文,勾勒出一幅明代大运河沿岸市井生活的鲜活画卷。舞台剧力求呈现从建筑、服饰到饮食等方方面面的历史特色,呈现中国审美、中国文化、中国气象,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京港线:多元素融合的创新话剧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由高志森执导,高志森、朱智立担任编剧,并邀请到青年音乐制作人马克、黄竣琮、弋阳,词曲作者姜丹迪,舞美设计师刘海永,灯光设计师温晓楠、,人物造型设计师车成轩,多媒体设计师王梓楠,音响设计师曲乐等一众京港青年新锐艺术家参与。剧目突破一般舞台话剧的呈现手法,融合了武术、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元素。


该剧荟聚京港创作力量,构建艺术京港线,推动舞台剧领域创作生态优化,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树立历史文化类舞台剧作品的新标杆。


作家马伯庸


年轻态:在这里看到未来


“年轻态”是贯穿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的一个核心观念,出品制作方希望年轻人能够走进剧场,通过观看舞台艺术获得对美与历史的感悟,这也是选择改编马伯庸作品、追求精彩故事的根本原因。原作者既是一个历史研究者,也是一个流行文化的深度参与者,这样的背景决定了他的文字既能保证历史严谨性,也能抓住年轻人的喜好,创作出年轻人喜爱的作品。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也是能够看到未来的地方。


目标受众的年轻化使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从基因里便涌动着青春的悸动。该项目是中演院线“新精典IP工程”首个由总部直接操盘制作的剧目,通过对精品原创文学IP的挖掘、孵化与运营,打造精品舞台剧,通过“新精典IP工程”开展青年艺术创制作人才扶持、新锐舞台剧演员培育工作,选拔新锐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演员加入主创团队,不断增强艺术创作活力与创新力。同时,该剧主要演员团队由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进行联合招募与整体管理。在创制工作中,青年艺术家们展现出了高度的创作热情和独到的舞台理解,值得期待。


电影感:技术与创意的交融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突破了传统舞台戏剧的制作方法,将创意性充分发挥。在改编舞台剧过程中,高志森导演充分发挥“电影感”的概念创意,于制作《两京十五日》舞台剧过程中全程应用多媒体,采用影视拍摄与相关技法,舞台运用三面影像,努力营造剧目的沉浸感,这也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


九、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定制重点剧目《狮子山下·情》发布


由紫荆文化集团、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凡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凡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电视剧《狮子山下·情》正在紧张筹拍中。剧集由李国立、陈宝华、吴锦源等香港金牌监制、编剧和导演担任核心主创,预计将在2022年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登陆腾讯视频及陆港两地一线卫视黄金时段与观众见面。


两代人的峥嵘奋斗史,见证香港沧海桑田璀璨变迁


电视剧《狮子山下·情》是为庆祝2022年香港回归25周年定制的重点剧目。剧集讲述了两代人在“狮子山下”不懈打拼,见证香港时代变迁的故事。70年代,香港草根西餐师傅罗一同,与好友李高山、劳金因“喜欢你”茶餐厅结缘,开启了共同打拼的岁月;而“港式靓太”甄茜美、广东“新移民”梁欢与北京姑娘夏蕾,亦在缘分交织下扎根于香港,照亮着彼此的人生。这些“小人物”和他们的家庭,经历了香港回归、金融风暴、申奥成功、非典疫情、全球金融海啸……数十年铿锵岁月,共同书写了两代人的奋斗史。小小的茶餐厅如同一个时光机,陪伴着两代香港人征服逆境云开见月,亦见证了“东方之珠”香港由回归祖国、走向繁荣安定,最终融入大湾区再次出发的时代巨变。


市井百态重温香江记忆,“狮子山”香港精神历久弥新


《狮子山下·情》以“喜欢你”茶餐厅作为载体,微观呈现了香港各个时代节点的社会百态与历史刻度。狮子山下的人情冷暖,亦是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的温暖印记。从殖民地到世界瞩目的亚洲金融中心,香港的涅槃重生,离不开不屈不挠、血脉相连的“狮子山”精神的鼓舞。正如歌曲《狮子山下》歌词写到的,“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剧集通过朴素、温情的讲述方式和打动人心的励志故事,让香港的年青一代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时,也让激励了一代代香港人的“狮子山精神”持续传承、闪闪发光。


十、电视剧《守城者》发布 汇聚了陆港两地强大的主创阵容


9月22日,在紫荆文化集团文化新品发布会上,电视剧《守城者》宣布正式启动。这部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定制的精品大剧,由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春秋鸿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汇聚了陆港两地强大的主创阵容,甫一亮相便赢得了广泛关注。该剧将于11月开机,计划于明年6月在大陆和香港地区同步播出。


致敬香港警察 加强陆港两地情感纽带


香港警队是世界上历史最久、效率最高的警察队伍之一,因为这支全能高效的警队,让香港成为全球知名的安全城市。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香港警察始终坚信并贯彻着他们“忠诚勇毅,心系社会”的信条。新时代下,香港警察不仅肩负着稳定社会治安、防止罪案的重任,更需要坚定信念,成为守护国家安全的卫士。他们不仅守护着香港这座城市,更守护着国家的尊严,是这个时代的“守诚者”!


该剧以普通香港警察的个人成长、心路历程和家国情怀为主线,通过小人物的悲欢、大事件的写实和同频时代的视角,宣传“爱国者治港”原则,讲述了香港警察背靠国家、心系香港,凭借着爱国爱港的信念和身披警服的初心,以专业精神恪尽职守,抒写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故事旨在让香港市民了解、理解和支持香港警察,让社会大众了解他们付出的辛勤与承受的委屈,同时也让内地观众深入了解香港社会,使香港与祖国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


金牌主创阵容 打造强情节精品大剧


发布会上公布了该剧的主创阵容,曾执导《创世纪》《潜行狙击》《怒火街头》《警界线》等多部力作的香港导演苏万聪出任该剧导演,拥有《飞虎之潜行极战》《老表,你好嘢》等代表作品的香港著名编剧马焱出任该剧的编剧。曾获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的内地著名编剧温豪杰出任该剧的总策划。


该剧的主要人物是香港西九龙分区33号冲锋车上的五名新老警员,故事中的主要案件大部分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对真实事件进行极致的戏剧化加工,达到真实性和可看性的结合。剧中的33号车经常要跨越不同区域,辗转于太子、深水埗、油麻地之间。冲锋队每天接到各种复杂而紧急的案子,大都是黑社会贩毒、偷窃、家暴和午夜暴力等。对于这些案件的展示,以动作、枪战、追车、爆炸等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致敬香港经典警匪片,贯穿冲突迭起的亲情、友情、爱情戏,情理法的连环碰撞,有笑有泪的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平凡警察之间“不平凡”的爱恨纠葛。


该剧在前期筹备时便得到了香港中联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警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主创团队实地探访了数十位不同级别年龄的警员,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将整理好的案件与资深警员讨论可行性及调整案件细节,让剧中取材自真实案件的情节更加精彩感人。


概念海报揭幕 曾舜晞出演“警二代”


出演过《倚天屠龙记》《终极笔记》等影视作品的曾舜晞作为该剧的主要演员代表出席此次发布会。他在剧中饰演一名父亲因公殉职的香港“警二代”,从小与母亲和弟弟相依为命,在母亲的教育下走出父亲早逝的低谷,并立志十年内晋升督察。对于这一角色,曾舜晞表示:“我从小就有一个‘警察梦’,很高兴借此机会能够圆梦,非常荣幸能出演香港警察的角色,在我心中专业、高效一直是香港警察的代名词,向一直以来默默付出的香港警察致敬!”


主创团队表示,将力争做到精益求精,创作出新时代重大现实题材的扛鼎之作,用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精品佳作,献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来源:紫荆文化集团

“紫荊文化集團致力於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將充分發掘拓展境內外優質文化資源,打造影響力覆蓋港澳臺和東南亞、輻射全球的文化旗艦。”


9月22日上午,紫荊文化集團重點文化項目發佈會在深圳濱海演藝中心舉行。 9月23日,第十七届文博會將在深圳拉開帷幕,紫荊文化集團將攜直屬企業組團參展。 作為首次整體公開亮相的配套活動,紫荊文化集團此次發佈了多個重磅文化項目,主要有:大同出版傳媒有限公司、紫荊文化廣場——京港特色文化科技產業園、紫荊新媒體及紫荊研究院、“墨庫”閱讀平臺、新書《香港志》《盲人中小學生無障礙閱讀工程》、三星堆主題系列推廣活動、 舞臺劇《兩京十五日》、電視劇《獅子山下·情》《守城者》。 這些文化項目遍及新聞出版、文旅演藝、影視等多個產業,展示了紫荊文化集團在文化領域的豐富業態。

紫荊文化集團總經理文宏武致辭


紫荊文化集團總經理文宏武在致辭中說,紫荊文化集團致力於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將充分發掘拓展境內外優質文化資源,打造業務佈局完整、管理體系完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較强,影響力覆蓋港澳臺和東南亞、輻射全球的文化旗艦。


紫荊文化集團自成立以來一直備受關注。 作為一家綜合性大型骨幹文化央企,該集團採取深圳、香港雙總部管理模式,立足香港,深耕大灣區,重點發展影視產業、傳媒資訊、出版發行、文旅演藝、金融投資等五大業務板塊。 旗下現時擁有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基金報社、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紫荊雜誌社、銀都機构有限公司、香港聯藝機构有限公司等直屬企業,是鳳凰衛視的第一大股東。


大同出版傳媒揭牌


一、大同出版傳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9月22日,大同出版傳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該公司由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學習出版社有限公司、五洲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股東組織分別是文化、教育出版、理論讀物出版、國際文化傳播等領域的權威機构。 在當日舉辦的紫荊文化集團重點文化項目發佈會上,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毛超峰、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馮雲生、學習出版社總編輯楊夢東、五洲出版傳媒總編輯井水清共同為大同出版傳媒揭牌。


公司將聚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投身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推動港澳與內地文化交流,增强港澳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愛國共識,構建覆蓋港澳臺和東南亞、輻射全球的出版、發行網絡和文化教育交流平臺。


“大同”取“天下大同”之意,與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兼愛非攻、親仁善鄰、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一脈相承,代表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反映建設一個美好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


大同出版傳媒將打造出版發行、文化教育交流、文化研究三大業務板塊。 出版發行板塊重點編輯出版發行教材、教輔,大文化、大教育類出版品,積極拓展數位出版和網絡內容產業。 文化教育交流板塊採取“出版+教育實踐”管道,開展青少年研學、學科競賽活動,組織學生和教師學習交流活動。 文化研究板塊以大灣區文化發展、對外文化傳播等為重點方向,開展專題研究。


二、京港特色文化產業園紫荊文化廣場正式亮相


作為第十七届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重要配套活動,紫荊文化廣場項目在9月22日的紫荊文化集團重點文化項目發佈會上正式亮相。 項目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於今年第四季度投入使用。


紫荊文化廣場


紫荊文化廣場由紫荊文化集團旗下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具有京港特色的文化科技產業園,旨在打造京港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


紫荊文化廣場將努力打造成為北京“國際數位文化產業園區”、北京“國家數位出版基地”重要組成部分、京港文化交流中心和京港青年創業基地、北京5G+8K新視聽產業示範基地等,為京港兩地產業科文融合發展、對外文化與科技交流發揮重要作用。 為支持和服務港澳青年在京創業,園區特別設立2000平方米的港澳青年在京創業共亯空間,打造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紫荊文化廣場以“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為業態定位,吸引出版、視聽科技、網路直播、影視、動漫、網路文學、遊戲電競、人工智慧等企業入駐園區,形成新視聽產業中心、高端防偽證照研發中心、科文融合創新中心、數位文化產業中心、紫荊文化空間、紫荊公寓等六大板塊協同發展的格局。 據專案負責人介紹,入園企業可享受國家級工業區與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高端產業片區等多重優惠政策。 園區內現已啟動的項目有:高端防偽證照研發生產、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特色書店、饒宗頤文化館、紫荊文化博物館、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常設名家精品展館等。


三、紫荊新媒體、紫荊研究院一起發佈


9月22日,紫荊文化集團在深圳舉辦重點文化項目發佈會,集團旗下紫荊雜誌社現場發佈了紫荊新媒體、紫荊研究院。


《紫荊》雜誌於1990年10月創刊,是香港唯一權威傳播中央精神的時政類期刊。 據紫荊雜誌社副社長袁建介紹,面對傳媒生態和輿論格局的新變化,雜誌社努力打造“網上新紫荊”,初步形成“兩網四號多平臺”新媒體矩陣。 推出粵語AI合成主播、智能化生產“直播態”現場短視頻,積極探索具有香港特點的媒體融合路徑,在2021年世界華文傳媒新媒體影響力權威榜單中穩居港澳臺地區期刊新媒體首位,社交媒體影響力在港澳臺地區所有媒體類型中排名第5位。


紫荊研究院通過調查研究、政策分析、論壇研討等多種形式,深入研究香港面臨的最重要、最緊迫的社會問題。 針對出臺香港國安法、愛國者治港、選舉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進行了十餘次民意調查,成為洞察香港熱點輿論的重要風向標。 每年舉辦“一國兩制”與基本法論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十餘場高端論壇,形成雜誌社品牌活動。 特別是今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紫荊文化集團主辦,紫荊雜誌社承辦的“百年大黨國際學術研討會”,是首次在境外舉辦的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產生了廣泛國際影響。


四、自主研發的內容閱讀社群平臺墨庫APP正式發佈


9月22日,作為全國重要港臺及國際圖書進口與批發機构的中華商務貿易公司(以下簡稱“中商貿易”),在深圳發佈一款自主研發的內容閱讀社群平臺——墨庫App。


墨庫App新品發佈


墨庫App是一個集國際前沿閱讀內容社交與線上線下一體化新零售解決方案於一身的全新平臺,以內地、港臺、歐美、日韓圖書出版海量數據為基礎,以中商貿易現有的200萬用戶及每天新增的6000+個人訂單為個人內容生產者,以出版社、圖書專業媒體、 圖書行銷機构以及周邊文化機构(如博物館、展覽館、地方誌中心)等為專業機构內容生產者,為使用者提供豐富多元的閱讀和社交體驗。 旨在打造內地讀者首選的評書、薦書、閱讀、購書一體化社交平臺,海內外出版社首選的官方資訊發佈平臺,以及內地讀者一站閱全球、一站購全球的平臺。


墨庫提供全球新書發佈、行業資訊、評書、薦書、看書、購書、圈子交友、寫作和學習等多元服務,以圖文、視頻、直播和音訊等多種表現形式,建構線上線下結合的運營形態,形成兼具“看、讀、聽、播、評、學、購、賺(帶貨)、交(社交)、寫”等多種功能的全球讀書、 購書內容社群與交易平臺。


據中商貿易總經理唐建元介紹,墨庫App還將向書影音、創意產品及會展等領域延伸,打造綜合性文化服務與消費平臺。


五、首部以香港冠名的地方誌首册亮相


體現香港與祖國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脈,《香港志》首册《總述大事記》隆重亮相。


《香港志》新書發佈


《香港志》是首部正式以香港冠名的地方誌,由團結香港基金旗下的非牟利機构“香港地方誌中心”牽頭編纂,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記述範圍橫跨7000年歷史變遷,上溯西元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活動,下至2017年7月1日特區第五届特區政府的成立。 整部《香港志》設有10個部類,涵蓋自然、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人物等,綜合為66卷篇目,近300個單元,約2500萬字,共42册分階段出版,預計2027年香港回歸30周年時全部完成。 《總述大事記》是整部《香港志》的開篇,內容分為5個單元,記錄自上古至2017年間,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現狀,共6000多件大事。


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認為,《香港志》準確、客觀、系統、全面記錄香港7000年的社會風貌、時代變遷,具有非常崇高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 書中記載的是香港人自强不息,、同舟共濟的動人故事,體現了香港與祖國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脈,香港學者存真求實、嚴謹細緻的學術精神,以及香港各界踴躍參與、眾志成城的民間力量。 他深信,細心閱讀《香港志》,深入認識香港的前世今生,定能啟發港人同舟共濟,合力為香港未來譜寫更輝煌的新篇章。


《香港志》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李焯芬表示,該志書的編撰採用“讓數據說話”的編修手法,為達致“存史”之目的,編修者須在對原始數據作篩選、考證、提煉等基礎上,客觀、完整記述某事的始末、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編纂過程遵循“史實為記,述而不論”的原則,全面、系統、客觀地記述香港百年變遷,鑒古知今,啟迪未來。


聯合出版集團助理總裁應中偉在發佈會上介紹,《香港志》首册《總述大事記》出版後榮獲眾多出版獎項,包括第三届“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出版獎及市場策劃大獎,並已入圍第十四届“香港書獎”。


六、國內首創的盲用數位化人機交互學習系統發佈


9月22日,國內首創的盲用數位化人機交互學習系統《盲人中小學生無障礙閱讀工程》在深圳發佈。。


《盲人中小學生無障礙閱讀工程》是國家重點出版規劃、國家出版基金重點資助項目。 項目主要使用群體為小學、國中以及接受盲人職業教育的盲人學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為基礎,以特殊職業教育為延伸,並收入了教育部新課程標準列出的課外閱讀必讀和選讀書目內容,同時根據盲人教育特點,設定了“教育百科”和“自然界聲音專用庫”等, 形成了一整套全方位的盲文教育有聲讀物工程。 該項目第一期工程榮獲第五届中國出版政府獎。


廣東大音音像出版社助理總經理謝文勇在首發儀式上介紹,《盲人中小學生無障礙閱讀工程》總出版規模為358册文字,錄製音源規模為2048小時,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現行中、小學各科教材,《教育部語文課程標准》的必讀書目、選讀書目,特殊教育課程,教育資源百科、 盲殘教育的《自然界聲音專用庫》,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的盲文教育有聲讀物工程。


其中,義務教育階段教材和自然界有聲音源庫以MP3/WAV的格式檔案,運用現時國際上最為先進的數位無障礙資訊系統,即DAISY進行盲用化改造,將普通的文字轉換成盲文,並通過盲文點顯器顯示出來,讓盲人學生脫開盲文教材,在課堂上一邊聽著聲音,一邊觸摸點顯器, 達到和正常人一樣無障礙學習的效果,從根本上解决了盲人學生因為視力障礙無法普及學習的問題,為盲人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數位化、無障礙的學習和閱讀系統。 首發儀式現場播放盲文教師陳池林作業系統的短片,展示如何使用這套系統無障礙學習。


現時,系統已提供給全國20萬個盲人閱讀終端機、盲校和公共圖書館使用,正在持續推進市縣級公共圖書館推廣使用。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國際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原副主席楊佳, 在審讀本項目的過程中深有感觸地說:“這是我國以實際行動履行《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第24條(教育)方面的典範。系統研製成功和推廣應用,對於貫徹落實國家九年義務制特殊教育法規具有特殊的積極意義,也讓在校視障學生在學習手段上多了一種選擇。”


七、彩燈展覽、雲展播、原創中文音樂劇等三星堆主題系列推廣活動發佈


三星堆遺址問世近百年來,歷經多次重大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總體格局和歷史發展行程的重要實證。 為了讓國內外公眾更好瞭解三星堆文化,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德陽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聯合舉辦“走進三星堆讀懂中華文明”主題活動。


三星堆室內微縮彩燈光影全球巡展


作為“走進三星堆讀懂中華文明”全球推廣專案之一,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旗下中國對外藝術展覽有限公司攜手自貢燈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傾力打造三星堆文化全球推廣團隊,未來兩年將在境內舉辦“三星堆室內微縮彩燈光影全國巡展”,以彩燈展覽+全球雲共賞、雲展播、 雲互動的“線下+線上”形式,傳播和推廣三星堆文化。 待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後,主辦方還將舉行三星堆主題彩燈全球巡展,向全世界講述以三星堆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


三星堆室內微縮彩燈光影巡展,將面積8000平方米、層高12米的室內空間作為展示區域,以三星堆考古文物和文化內涵為載體,按時間軸劃分為古蜀大祭祀、古蜀人農牧漁獵、古蜀人生活住宿環境、古蜀人燒陶鑄銅治玉、古蜀人治水、五大古蜀王朝和移動博物館共7個展陳區域, 融傳統彩燈手工技藝與高科技數位化多媒體呈現手段為一體,以“文化+科技”、“文創+科創”的創新形式賦能彩燈展示,有機融入演藝、文創、商貿、娛樂、美食等時尚元素,以嘉年華的形式立體再現古老、神秘的三星堆。


《三星堆》原創中文音樂劇


《三星堆》原創中文音樂劇作為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另一入選項目,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旗下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及關聯公司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攜手打造,彙聚國內外頂尖團隊,探索中國故事國際化傳播理念, 以藝術的管道選取三星堆遺址文化內核,打造“神遊三星堆”的音樂之旅,昇華古文物的人文精神,讓中國文物在世界舞臺上活起來。


未來,大型原創音樂劇《三星堆》將首先進行國內巡演,國際條件允許後將依託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赴境外演出,之後將在四川進行駐演,進一步加深文旅融合發展,通過演藝舞臺向世界展現四川的詩情和意境。 演出的同時,也將推出“探秘三星堆”線上大師課,以文化演出的視角解讀古老神秘的三星堆,將“舞臺、科技、古老、鮮活”等看似無關的詞彙融合起來,多維度推廣三星堆文化。


八、舞臺劇《兩京十五日》10月下旬在京首演


9月24日,香港著名導演高志森攜舞臺劇《兩京十五日》主創團隊現身深圳濱海演藝中心,為該劇首演預熱。 該劇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總出品,旗下中演院線總製作,中央戲劇學院聯合出品,將於10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並隨即開展全國巡演,預計演出30-40場,並擬於明年赴港澳地區演出,助力內地與港澳文化藝術交流互動。



發佈會現場,高志森導演與現場觀眾分享了創作心得,主演肖順堯演唱了主題曲《雲樹之思》,太子朱瞻基扮演者冷紀元配合表演古典舞。


傳統風:古裝IP的新式表達


舞臺劇《兩京十五日》為歷史題材作品,與同名原著小說一脈相承,通過曲折驚險的故事,結合對風物人情的描寫,以小見大探討歷史與命運的深刻主題,展現明朝乃至中國的豐厚文化。 通過講述京杭大運河沿線驚心動魄的精彩故事,展現了運河兩岸的風情和人文,勾勒出一幅明代大運河沿岸市井生活的鮮活畫卷。 舞臺劇力求呈現從建築、服飾到飲食等方方面面的歷史特色,呈現中國審美、中國文化、中國氣象,在此基礎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京港線:多元素融合的創新話劇


舞臺劇《兩京十五日》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由高志森執導,高志森、朱智立擔任編劇,並邀請到青年音樂製作人馬克、黃竣琮、弋陽,詞曲作者薑丹迪,舞美設計師劉海永,燈光設計師溫曉楠、,人物造型設計師車成軒,多媒體設計師王梓楠,音響設計師曲樂等一眾京港青年新銳藝術家參與。 劇碼突破一般舞臺話劇的呈現手法,融合了武術、舞蹈、戲曲等各種藝術元素。


該劇薈聚京港創作力量,構建藝術京港線,推動舞臺劇領域創作生態優化,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樹立歷史文化類舞臺劇作品的新標杆。


作家馬伯庸


年輕態:在這裡看到未來


“年輕態”是貫穿舞臺劇《兩京十五日》的一個覈心觀念,出品製作方希望年輕人能够走進劇場,通過觀看舞臺藝術獲得對美與歷史的感悟,這也是選擇改編馬伯庸作品、追求精彩故事的根本原因。 原作者既是一個歷史研究者,也是一個流行文化的深度參與者,這樣的背景决定了他的文字既能保證歷史嚴謹性,也能抓住年輕人的喜好,創作出年輕人喜愛的作品。 年輕人聚集的地方,也是能够看到未來的地方。


目標受眾的年輕化使舞臺劇《兩京十五日》從基因裏便湧動著青春的悸動。 該項目是中演院線“新精典IP工程”首個由總部直接操盤製作的劇碼,通過對精品原創文學IP的挖掘、孵化與運營,打造精品舞臺劇,通過“新精典IP工程”開展青年藝術創製作人才扶持、新銳舞台劇演員培育工作,選拔新銳青年藝術家和青年演員加入主創團隊,不斷增強藝術創作活力與創新力。 同時,該劇主要演員團隊由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團進行聯合招募與整體管理。 在創制工作中,青年藝術家們展現出了高度的創作熱情和獨到的舞臺理解,值得期待。


電影感:科技與創意的交融


舞臺劇《兩京十五日》突破了傳統舞臺戲劇的製作方法,將創意性充分發揮。 在改編舞臺劇過程中,高志森導演充分發揮“電影感”的概念創意,於製作《兩京十五日》舞臺劇過程中全程應用多媒體,採用影視拍攝與相關技法,舞臺運用三面影像,努力營造劇碼的沉浸感,這也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趣味。


九、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定制重點劇碼《獅子山下·情》發佈


由紫荊文化集團、上海騰訊企鹅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凡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凡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的電視劇《獅子山下·情》正在緊張籌拍中。 劇集由李國立、陳寶華、吳錦源等香港金牌監製、編劇和導演擔任覈心主創,預計將在2022年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登入騰訊視頻及陸港兩地一線衛視黃金時段與觀眾見面。


兩代人的崢嶸奮鬥史,見證香港滄海桑田璀璨變遷


電視劇《獅子山下·情》是為慶祝2022年香港回歸25周年定制的重點劇碼。 劇集講述了兩代人在“獅子山下”不懈打拼,見證香港時代變遷的故事。 70年代,香港草根西餐師傅羅一同,與好友李高山、勞金因“喜歡你”茶餐廳結緣,開啟了共同打拼的歲月; 而“港式靚太”甄茜美、廣東“新移民”梁歡與北京姑娘夏蕾,亦在緣分交織下紮根於香港,照亮著彼此的人生。 這些“小人物”和他們的家庭,經歷了香港回歸、金融風暴、申奧成功、非典疫情、全球金融海嘯……數十年鏗鏘歲月,共同書寫了兩代人的奮鬥史。 小小的茶餐廳如同一個時光機,陪伴著兩代香港人征服逆境雲開見月,亦見證了“東方之珠”香港由回歸祖國、走向繁榮安定,最終融入大灣區再次出發的時代巨變。


市井百態重溫香江記憶,“獅子山”香港精神歷久彌新


《獅子山下·情》以“喜歡你”茶餐廳作為載體,微觀呈現了香港各個時代節點的社會百態與歷史刻度。 獅子山下的人情冷暖,亦是香港與祖國血脈相連的溫暖印記。 從殖民地到世界矚目的亞洲金融中心,香港的涅盤重生,離不開不屈不撓、血脈相連的“獅子山”精神的鼓舞。 正如歌曲《獅子山下》歌詞寫到的,“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 “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劇集通過樸素、溫情的講述管道和打動人心的勵志故事,讓香港的年青一代深刻理解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同時,也讓激勵了一代代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持續傳承、閃閃發光。


十、電視劇《守城者》發佈彙聚了陸港兩地强大的主創陣容


9月22日,在紫荊文化集團文化新品發佈會上,電視劇《守城者》宣佈正式啟動。 這部為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定制的精品大劇,由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春秋鴻文化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彙聚了陸港兩地强大的主創陣容,甫一亮相便贏得了廣泛關注。 該劇將於11月開機,計畫於明年6月在大陸和香港地區同步播出。


致敬香港警詧 加强陸港兩地情感紐帶


香港警隊是世界上歷史最久、效率最高的員警隊伍之一,因為這支全能高效的警隊,讓香港成為全球知名的安全都市。 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香港警詧始終堅信並貫徹著他們“忠誠勇毅,心系社會”的信條。 新時代下,香港警詧不僅肩負著穩定社會治安、防止罪案的重任,更需要堅定信念,成為守護國家安全的衛士。 他們不僅守護著香港這座城市,更守護著國家的尊嚴,是這個時代的“守誠者”!


該劇以普通香港警詧的個人成長、心路歷程和家國情懷為主線,通過小人物的悲歡、大事件的寫實和同頻時代的視角,文宣“愛國者治港”原則,講述了香港警詧背靠國家、心系香港,憑藉著愛國愛港的信念和身披警服的初心,以專業精神恪盡職守,抒寫出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故事旨在讓香港市民瞭解、理解和支持香港警詧,讓社會福斯瞭解他們付出的辛勤與承受的委屈,同時也讓內地觀眾深入瞭解香港社會,使香港與祖國的情感紐帶更加牢固。


金牌主創陣容 打造强情節精品大劇


發佈會上公佈了該劇的主創陣容,曾執導《創世紀》《潜行狙擊》《怒火街頭》《警界線》等多部力作的香港導演蘇萬聰出任該劇導演,擁有《飛虎之潜行極戰》《老錶,你好嘢》等代表作品的香港著名編劇馬焱出任該劇的編劇。 曾獲第28届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編劇的內地著名編劇溫豪傑出任該劇的總策劃。


該劇的主要人物是香港西九龍分區33號衝鋒車上的五名新老警員,故事中的主要案件大部分根據真實案件改編,對真實事件進行極致的戲劇化加工,達到真實性和可看性的結合。 劇中的33號車經常要跨越不同區域,輾轉於太子、深水埗、油麻地之間。 衝鋒隊每天接到各種複雜而緊急的案子,大都是黑社會販毒、偷竊、家暴和午夜暴力等。 對於這些案件的展示,以動作、槍戰、追車、爆炸等呈現出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致敬香港經典警匪片,貫穿衝突迭起的親情、友情、愛情戲,情理法的連環碰撞,有笑有淚的情節,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平凡警詧之間“不平凡”的愛恨糾葛。


該劇在前期籌備時便得到了香港中聯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香港警隊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主創團隊實地探訪了數十比特不同級別年齡的警員,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資料,並將整理好的案件與資深警員討論可行性及調整案件細節,讓劇中取材自真實案件的情節更加精彩感人。


概念海報揭幕 曾舜晞出演“警二代”


出演過《倚天屠龍記》《終極筆記》等影視作品的曾舜晞作為該劇的主要演員代表出席此次發佈會。 他在劇中飾演一名父親因公殉職的香港“警二代”,從小與母親和弟弟相依為命,在母親的教育下走出父親早逝的低谷,並立志十年內晋昇督察。 對於這一角色,曾舜晞表示:“我從小就有一個‘警詧夢’,很高興借此機會能够圓夢,非常榮幸能出演香港警詧的角色,在我心中專業、高效一直是香港警詧的代名詞,向一直以來默默付出的香港警詧致敬!”


主創團隊表示,將力爭做到精益求精,創作出新時代重大現實題材的扛鼎之作,用一部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具的精品佳作,獻禮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


來源:紫荊文化集團

"Bauhinia Culture Group is committed to telling the world a good story about China,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and will fully explore and expand high-quality cultur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to build a cultural flagship with influence covering Hong Kong, Macao, Taiwa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On the morning of September 22, the press conference of key cultural projects of Zijing Culture Group was held in Shenzhen Binhai Performance Center. On September 23, the 17th ICIF will be opened in Shenzhen, and Bauhinia Culture Group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exhibition with its directly affiliated enterprises. As a supporting activity for the first overall public appearance, Zijing Culture Group has released a number of important cultural projects, mainly including Datong Publishing Media Co., Ltd., Zijing Culture Plaza - Jinggang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Zijing New Media and Z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Moku" reading platform, new books Hong Kong Chronicle, Blind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cessible Reading Project, Sanxingdui theme series promotion activities The stage drama "The Fifteenth Day of Two Beijing", the TV drama "Love at the foot of Lion Mountain" and "The Defender". These cultural projects cover many industries, such as press and publication, cultural and tourism performance, film and television, and show the rich formats of Zijing Culture Group in the cultural field.

Speech by Wen Hongwu, General Manager of Zijing Culture Group

Wen Hongwu, general manager of Zijing Culture Group, said in his speech that Zijing Culture Group is committed to telling the world a good story about China and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It will fully explore and expand high-quality cultur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build a cultural flagship with complete business layout,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ts influence covers Hong Kong, Macao, Taiwa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Zijing Culture Group has been concerned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As a comprehensive and large-scale central cultural enterprise, the Group adopts the dual headquarters management model of Shenzhen and Hong Kong, bases itself in Hong Kong, deepens its efforts in the Dawan District, and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ve business sectors, including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media information,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cultural tourism and performing arts,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At present, it has China Foreign Culture Group Co., Ltd., China Foundation Newspaper, United Publishing (Group) Co., Ltd., Bauhinia Magazine, Yindu Agency Co., Ltd., Hong Kong United Arts Agency Co., Ltd. and other enterprises directly under it. It is the largest shareholder of Phoenix Satellite TV.


Datong Publishing Media Unveiled

1、 Datong Publishing Media Co., Ltd. was officially established


On September 22, Datong Publishing Media Co., Ltd. was officially established. The company is jointly funded by Zijing Culture Group Co., Ltd., China Education Publishing Media Group Co., Ltd., Learning Publishing House Co., Ltd., and Wuzhou Publishing Media Co., Ltd. The shareholder units are respectively authoritative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s of culture, education publishing, theoretical reading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tc.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of key cultural projects of Zijing Culture Group held on the same day, Mao Chaofeng, the chairman of Zijing Culture Group, Feng Yunsheng, the chairman of China Education Publishing Media Group, Yang Mengdong, the chief editor of Learning Press, and Jing Shuiqing, the chief editor of Wuzhou Publishing Media jointly unveiled the platform for Datong Publishing Media.


The company will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devote itself 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Greater Bay Area,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the mainland, enhance the patriotic consensus of Hong Kong and Macao society,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and build a publishing,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cultural education exchange platform that covers Hong Kong, Macao, Taiwa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Great Harmony" takes the meaning of "Great Harmony in the World", and comes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with the Chinese nation's thousands of years of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 love for non aggression, kindheartedness and good neighborliness, peace is precious, and harmony is different. It represents the beautiful vision of mankind for the future society, reflects the building of a better world and a common destiny of mankind, which is the common value pursuit of human society.


Datong Publishing Media will create three business sectors: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ultural research. The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section focuses on editing,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ng textbooks, teaching aids, bi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and actively expanding the digital publishing and network content industries.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 section, the mode of "publishing+educational practice" is adopted to carry out youth research and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ctivities, and organiz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learn and exchange activities. The cultural research section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Dawan District and the exter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arries out special research.


2、 The Zijing Culture Square of Jinggang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was officially unveiled


A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activity of the 17th China (Shenzhe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Expo, the Zijing Culture Plaza project was officially unveiled at the conference of key cultural projects of Zijing Culture Group on September 22. The project is located in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d will be put into use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this year.



Zijing Culture Square


The Zijing Culture Square is invested and constructed by the United Publishing (Group) Co., Ltd. under the Zijing Culture Group. It is a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with Beijing Hong Kong characteristics. It aims to build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Beijing Hong Kong cultural exchang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and an important base for Hong Kong and Macao youth to innovate and start businesses.


Zijing Culture Square will strive t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Beijing's "International Digital Culture Industrial Park", Beijing's "National Digital Publishing Base", Beijing Hong Kong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Beijing Hong Kong Youth Entrepreneurship Base, Beijing 5G+8K New Audio visu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Base, etc.,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oreign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exchanges between Beijing and Hong Kong. In order to support and serve Hong Kong and Macao youth entrepreneurship in Beijing, the park specially sets up a 2000 square meter Hong Kong and Macao youth entrepreneurship space in Beijing to build a Hong Kong and Macao you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ase.


Zijing Culture Square takes "deep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as its business orientation, and attracts publishing, audio-visual technology, webcast, film and television, animation, online literature, video gam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enterprises to settle in the park, forming a patter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ix major sectors, including new audio-visual industry center, high-end anti-counterfeiting licen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novation center, digital culture industry center, Zijing culture space, Zijing apart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leader, enterprises in the park can enjoy multiple preferential policies such as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high-end industrial zone of China (Beiji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The projects that have been launched in the park includ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high-end anti-counterfeiting certificates, characteristic bookstore of Hong Kong United Publishing Group, Rao Zongyi Cultural Museum, Bauhinia Cultural Museum, and the permanent famous boutique exhibition hall of China Foreign Culture Group.


3、 Issued jointly by Bauhinia New Media and Bauhinia Research Institute


On September 22, Bauhinia Culture Group held a press conference on key cultural projects in Shenzhen, and Bauhinia magazine under the group released Bauhinia New Media and Bauhinia Research Institute on the spot.


Founded in October 1990, Bauhinia magazine is the only current affairs magazine in Hong Kong that has the authority to spread the spiri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ccording to Yuan Jian, vice president of Bauhinia magazine, in the face of new changes in media ecology and public opinion pattern, the magazine strives to create a "new Bauhinia online" and initially forms a new media matrix of "two networks, four numbers and multiple platforms". Launched Cantonese AI composite anchor, intelligently produced "live" live short videos, actively explored the media integration path with Hong Kong characteristics, firmly ranked first in the 2021 authoritative list of new media influence of world Chinese media in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ranked fifth among all media types in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The Bauhinia Research Institute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rgent social problems facing Hong Kong through research, policy analysis, forums and other forms. More than ten public opinion survey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ong Kong National Security Law, the Patriot Rule of Hong Kong, the reform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and other major policies, which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Hong Kong's hot public opinion. Every year, more than ten high-end forums, such as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nd the Basic Law Forum, the "the Belt and Road" Summit Forum, are held to form the magazine brand activities. In particular, in June this year, the "Centennial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of the CPC", sponsored by the Liaison Offi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Bauhinia Culture Group and undertaken by the Bauhinia Magazine, wa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held overseas with the theme of celeb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and had a wide international impact.


4、 The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content reading community platform Moku APP was officially released


On September 22, as an important national Hong Kong and Taiwan and international book import and wholesale institution, China Business Trading Compan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hina Business Trade") released an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content reading community platform - Moku App in Shenzhen.


Ink Library App New Product Launch


Moku App is a new platform integrating international cutting-edge reading content, social networking and online offline integrated new retail solutions. Based on the massive data of books published in the mainland, Hong Kong and Taiwan, Europe, America, Japan and South Korea, Moku App takes the existing 2 million users of China Business Trade and 6000+personal orders added every day as the personal content producer, and takes publishing houses, book professional media Book marketing institutions and surrounding cultural institutions (such as museums, exhibition halls, local chronicles centers) are professional content producers, providing users with rich and diverse reading and social experiences. It aims to build an integrated social platform for storytelling, book recommendation, reading and book purchasing preferred by mainland readers, an official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preferr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publishing houses, and a platform for mainland readers to read and buy book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ink library provides diversified services such as global new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formation, commenting, recommending, reading, buying, making friends in circles, writing and learning, and constructs an online and offline operation pattern in the form of images, videos, live broadcasts and audio messages, forming a global reading mode with multiple func tions such as "watching, reading, listening, broadcasting, commenting, learning, buying, earning (bringing goods), making (socializing), and writing" Book buying content community and trading platform.


According to Tang Jianyuan, the general manager of China Business Trade, the Moku App will also extend to books, videos, creative products, exhibitions and other fields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service and consumption platform.


关闭
關閉
close